盛世收藏。这其中艺术品收藏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板块。现下艺术市场成了不断刷新的天价和巨额回报的代名词,而在这些让投资者血脉贲张的数据背后,是艺术品市场冷静的内在逻辑。艺术投资独有的特色在于其所提供的不是“or”(花费、功能损耗折旧)而是“and”(享有、增值)的概念
。那么面对这个继股票、房地产之后资本市场的第三桶金,如何正确、有效的进入?投资之道就在艺术本身:ART--Aim at The Right Target.即:瞄准“对”的艺术品。 关于“对”这个概念与时机、地点、对象有关。前两个与艺术市场的变动性、区域性的特点有关,后一个则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元素。以下分类讨论这三个因素: 一、入市场的时机是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关系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时机是与变化直接相关的词汇。对于艺术市场的变数,一个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投资活动的影响,如石油危机、金融危机都是对艺术市场灾难性的打击;另一个是具体微观的变化:买家群体的内在变化,即老钱、热钱的比例变化,而这伴随着购藏趣味的变化就会导致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维廉姆·德库宁的两幅相同规格、尺寸且创作年代相近的作品为例:1989年索斯比,他的《转换》以2070万美元成交(预估价:400万―600万美元),1990年索斯比他的《栅栏》仅以710万美元成交(预估价:800万―1000万美元)。众所周知,1989年是國际艺术市场上资本雄厚、天价频繁的年代,而1990年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衰退的时期。 二、区域性是艺术市场的一大特征。而这对应的就是投资切入的地点問題。从宏观上讲,各个地区因为市场硬件方面的差异会形成相应特色。如税率、交易和出入境的相关法规等政策性指标和保险业、金融业等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程度等。再有就是艺术市场的经验和传统的历史积淀和影响以及國家大的经济、政治走向的影响等。英國伦敦、美國纽约成为现今艺术市场的两大交易中心正是以上因素的高效整合的结果。微观而言,趣味的地区区隔、具有丰富经验和资历的、人脉雄厚的指标性交易机构的存在,这些是衡量切入地点的关键。在中國台湾趋之若骛的艺术品在香港可能就门庭冷落。而如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索斯比和克里斯蒂拍卖行这些指标性机构因为买家的品牌忠实度而有效购买群积聚,因而往往能使艺术品获得更好的价钱。 三、艺术投资最根本性的环节在于:选对艺术品。收藏模式大体分三类:1、艺术史式收藏,收藏目标艺术家或流派的每一分期和转折点上的代表性作品,形成完整序列。2、珍宝阁式收藏,无体系,只要是精品力作就全收。3、感性收藏,喜欢就买。从专业的角度讲,我们自然推荐前两種,因为无论从藏品价值还是规避风险进而保值、增值方面,这两種都是正确的选择。而选择对了艺术品就具备了对抗市场变量的砝码,可保证长线投资的信心系数和增值愿景。 时机、地点、对象这三个因素互相扭合、权衡构成艺术品投资的内在逻辑,三位一体的整合、考量才能保证你选中“对”的艺术品。而这些建立在具备艺术的相关知识,拥有快捷可靠的资讯和畅通的专家分析、咨询渠道,另外必须的自然是敏锐的判断力、胆识、毅力和信心。也就是说你要具备國际化的视野和必备的素质。借用曾风靡管理界的美國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撰写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书名,对艺术投资有兴趣的人士还要做做功课,戏称“第六项修炼”。